本网讯(李佳芳 通讯员
师华):“大家不要乱打农药、乱排污水、乱扔垃圾……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做不得。”5月28日,在全市首个河库守护站——九龙坡磨刀溪水库边,身份“特殊”的公益服务志愿者完成宣传“打卡”任务后,又对水库周边生活垃圾、杂草树枝以及废弃漂浮物进行清理。
起源
私设暗管排污入河
河库守护站的建立源于一起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
容华与江友系高新区某摩托配件厂的实际经营人,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两人通过私设“暗管”的方式,违法向梁滩河排放厂内配件清洗过程中产生的137.11吨污染废水。经专业机构鉴定,该生产废水中含有的石油类、铜、锌等浓度已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生态环境损害事实成立,造成的环境损害价值达24.4万余元。2023年3月7日,九龙坡区检察院对该案民事公益诉讼部分进行立案调查,并依据相关规定将线索移送至市检察院五分院公益诉讼部门审查起诉。
“两人为降低生产成本逃避监管,在无环境影响评估手续,无污水处理设施、无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排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市检察院五分院在媒体上刊发公告,告知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因公告期满后,无相关组织提起诉讼,市检察院五分院便以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身份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承担因排放生产废水造成的环境损害赔偿金。
警醒
恢复责任落实落地
案子办结,但一个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容华、江友二人虽自愿认罪认罚,并已缴纳生态修复金5万元,但两人均无经济能力在短时间内承担剩余的损害赔偿责任。
“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进行修复,没钱缴纳修复金,也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2023年12月21日,经市第五中级法院同意,市检察院五分院与容华、江友达成调解协议,以劳务代偿的方式替代性修复生态,包括容华、江友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软件公开发布不少于10条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参与有关部门安排的环境公益法治宣传活动;在九龙坡区以植树造林、巡林巡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方式抵扣部分生态修复金等内容。
以劳务代偿如何确保落到实处?公益志愿服务怎么组织管理?……一系列问题再次摆在检察官面前。两级检察机关经与地方河长办公室反复探讨交流,全市第一个河库守护站应运而生。
蜕变
让破坏者成为守护者
5月21日,首个河库守护站正式挂牌,相关单位与涉案当事人签订了《以劳代偿承诺书》。九龙坡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熊婧妍现场结合该院办理的典型案例,围绕公益诉讼助力河流、水库保护等相关内容为村民进行了首场“美丽河库公益讲堂”。
“让公益‘破坏者’变为‘守护者’,更好地向全社会传递‘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强烈信号,期待‘美丽河库守护站’的成效,达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面’的良好社会效果。”捷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益心为公”志愿者张庆华点赞道。
据了解,该站将定期组织开展水库日常巡查、公益服务、生态修复等工作,以实现河库生态整治成效最大化。